產業優勢面臨“真空期” 須優化轉型路徑
中國汽車產品將繼續領漲全球 造船業競爭力進入世界三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了《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藍皮書指出,我國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一路走強,初級產品國際競爭力逐步弱化,正處于產業競爭優勢的轉型期,面臨競爭優勢斷檔風險。
藍皮書指出,我國正處于產業競爭優勢的轉型期,如果應對不當,將面臨產業競爭優勢斷檔的風險,一些有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沖擊下會失去競爭力,新的具有優勢的產業一時難以形成,在競爭優勢上形成一個“真空期”。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這種苗頭。如何有效化解這些地區業已顯現的競爭優勢斷檔風險,防止由局部斷檔演化成全局性斷檔,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產業競爭力提升面臨的一項最艱巨的任務。
為此,藍皮書建議,增長方式轉變要優化節奏和路徑,操之過急,會適得其反;要加大傳統優勢行業關鍵技術的開發,防止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滑,避免競爭優勢轉型病。其次,要加大對未來關鍵性引導產業的關鍵技術開發,選擇一批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進行扶持、引導,尤其要加大新能源產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進未來主導產業和主導技術的發現機制建設。最后,要優化進口產品結構,加大技術引進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引進力度。
藍皮書還就各行業的現狀、競爭力進行分析。
藍皮書預測:“中國作為2009年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將在2010年繼續領漲全球車市。”藍皮書認為,“十一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時代。
藍皮書指出,2009年中國粗鋼產量達56800萬噸,居世界第一;是排名前五的日本、俄羅斯、美國和印度粗鋼產量之和的2.2倍,進一步確立了中國是世界鋼鐵大國的地位。
從粗鋼產量和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是世界鋼鐵大國,但從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比較指數和質量競爭力指數等方面看,中國不是鋼鐵強國,中國鋼鐵工業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藍皮書還指出,煤炭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下降,成品油市場將有所提升。
預計中國能源工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煤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下降,但在成品油市場的競爭力將有所提升。預計2010年隨著經濟回暖,能源生產總量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中國造船工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前三強。”藍皮書表示。從1994年到2000年,中國造船業排名一直位列世界第三,占世界市場份額一直在4%到7%徘徊,而日、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都超過30%,中國排在第三位;2005年,我國造船產量提升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7%;2008年全國造船完工量2880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5820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20460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29.5%、37.7%和35.5%。中國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訂單量連續6年保持快速增長,造船三大指標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